俗话讲,“英雄不问出身低”,但前提是某人得是英雄料。像卖绿豆、大枣这样的被当时王公贵族看不起的摊贩职业关羽都曾做过。当十八路诸侯会盟共讨董卓时,他曾以马弓手的身份出战华雄,虽被袁氏兄弟呵斥、轻蔑。但战场上,其一战成名,留下“杯酒斩华雄”的千古英雄典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于徐州“降”曹时,提出了三个条件分别是:
1、降汉不降曹;
2、供奉刘备的两位妻子,任何人不得骚扰;
3、一旦有刘备的消息,关羽就要离开去投靠。
其实,当关公立功离开曹操,报答他的盛情还不足以说明其知恩图报的操守。因为这是在人生的顺境,不足以体现其真正品性。当关公被困麦城,死生存亡之际,东吴派说客诸葛瑾拉拢他时,关公说的一席话才是真正体现其人格修养。他说:
“我乃解良一武夫,蒙我主以兄弟相待,桃园三结义三十余年情同手足,从不相疑。汉中王委我以大任,义重如山。我堂堂丈夫,焉能背义投敌?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却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ΔΔ 诸葛瑾奉命劝降关羽,怎料其大义凛然,
直接被轰出城!

关羽在三国时号称“万人敌”,该名号还是曹操手下最著名的两个谋士郭嘉、程昱起的,可见关羽在当时军界的地位。如此之人,很多阵营都会想尽办法拉拢利用,其为何偏偏跟随当时实力最弱,且暂时又毫无起色,到处寄人篱下的刘备?
“唯才是举”的曹操为笼络关羽可谓不惜血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并“府邸一座,美女十名”,可以说是吃穿用度,生活细节都照顾得无微不至。但为何仍旧留不住关羽?其实,关羽很早就把曹操的为人看透了——他就是一枭雄嘛!两人根本不是一路人!
后来,当东吴把关公首级献给曹操时,操打开木匣,竟得意洋洋而诡异地笑道:“云长公别来无恙否?”由此,曹操真实为人当下立判,难怪关公当年不追随他。其实,关公的识人智慧同样也适用于现代大学毕业生选择自己的老板,因为“男怕入错行”,关乎命运的选择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当企业家选择员工时,员工其实也在考量、分辨他们——而良好的识人能力就变得格外重要了。

对关公而言,北伐曹操是缓解刘备在汉中一带军事防御压力,甚至可以说是早日光复汉室的不二选择。汉中之战持续了将近两年之久,虽刘备取得了胜利,但刘备也损失了大量的精锐士兵和著名将领,加上益州占领时间短,刘备、诸葛亮还须对巴蜀进行维护巩固。故在汉中前线,刘备也面临着很大的防御压力。
在此背景下,关羽向襄樊地区进攻,初期以“威震华夏”③的军事行动,直接帮刘备缓解了汉中方面的军事压力。但这样一来,其也就面临腹背受敌(东吴、曹魏联合攻击)的危险,可以说不可为而为之。
戏曲史家蒋星煜曾提出疑问说:“整部《二十四史》,也未有任何名将有过‘威震华夏’的声势。那这一场战役中,关羽一人究竟抵抗了多少魏吴两国的精锐谋臣、兵将呢?”
据保守估计:关羽对曹魏的兵力对比约3万人对7万人。孙吴方面:孙吴因属偷袭,无统计数字。但以孙权、吕蒙、陆逊、潘璋等亲自率兵出征来看,东吴精英倾巢而出,期在必克,故总兵力也应在五万以上。
凡做大事业者,在自己风光无限时有人追随那不算本事;但当自己面临种种险恶困境,死生存亡之际,仍有人不离不弃的真不多。《三国演义》中,当关羽被困麦城,许多部下都站在风雪中为其送行,盼望其速速突出重围,搬来救兵,其场景可谓感人肺腑。
关圣帝君的一生,最重情义、誓言。自壮年追随刘备,便终生不变初衷,至死不渝。其是集中国传统美德——忠、义、仁、勇为一身的楷模。其品行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寄托着万千民众的道德精神,日月可鉴,妇孺皆晓,所以被尊为“万世人极”。上至帝王,下至士庶,悉皆尊奉。因此关帝的神明形象,既是武神,又是财神,是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庇护招财进宝,法力无边。从明至清,关圣帝君都被列入国家祀典,加以祭祀。

志心皈命礼。太上神威,英文雄武;精忠大义,高节清廉。协运皇图,德崇演正。掌上中下界之权,管天地人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云汉;下辖七十二地,冥垒幽酆。秉注人身功德,延寿丹书;执定生死罪过,夺命黑籍。考察诸天诸神,监制群仙群职。德圆妙果,无量度人,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万灵万圣,至上至尊。忠孝祖师,文衡真君;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圣帝君,贞元显应,昭明翊汉天尊。
志心皈命礼。关圣大天尊。伏魔真上帝。灵着玉泉山。英风常震世。至大与至刚。浩然成正气。砥柱立纲常。日月揭心事。头戴九旒冠。衣穿龙衮袍。足摄紫云履。腰悬白玉绦。人间察善恶。雷部与天曹。生杀惟所令。青龙偃月刃。一念自灵通。不从修证入。非亥亦非牡。太极本无极。元始肇天尊。救苦同太乙。真君古来传。崇窗推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