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圣沈万三传奇:曾屡遭劫难,但600多年来仍生生不息,兴旺昌盛的秘密

发表时间:2021-11-18 15:11作者:道海浮游



微信图片_20211118152114.jpg

据明史研究员、民俗学者刘栋①先生考证,沈万三当年有个爱好,就是喜欢木工活,且他的第一桶金就是从中获得的。后来事业如日中天时,还定期举办全国范围的手工业技艺比赛盛会:“鲁班大会”,并对优胜的手工艺者给予丰厚的奖励。


在活动中,沈万三积极物色相关的手工艺行家里手——这样的举措为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人才基础,甚至当其人生的最低谷,即被流放云贵时,其中一些优秀人才跟随他也到了云贵,继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经济、文化建设作用。


商圣的格局:细节显真性


1、关爱底层工匠

由上可知,万三先生对于优秀手艺人才的重视程度。还有一件事也是非常值得当代企业家学习的,那就是沈万三对于普通劳工的关心、爱护。当年其为朱元璋修城墙时,数十万工匠会聚南京城,一时间,城内人满为患,为了大家的卫生、健康着想,沈万三又重金营建多个大型公共瓮堂(俗称澡堂),并对内部建构进行亲自督造。其中有个细节令人非常动容,他竟亲自去体验里面的设施情况,并将传统瓮堂方形屋顶改为穹顶结构。


为何如此修改?其实,此类结构匠心独运,且充满人性关怀理念。瓮看上去好似“馒头”,又如倒扣的铜钟。瓮顶留有一个窄小圆形天窗便于白天采光和透气。一般瓮堂南面开门,上有圆形天窗,墙角处有烧火口,自地下通入邻室;瓮堂的设计非常科学,不用一根木头,砖缝间以糯米汁粘合。圆瓮外形便于聚热,水蒸气触壁遇冷后形成的冰冷会顺圆壁流下,不会滴落在洗澡人身上。如此,工匠们的洗浴体验更加温馨,不会因此打寒战,更不会患伤风感冒了。

992.jpg


ΔΔ   明代南京老瓮堂结构图(网络)


2、尊重读书人,重视教育

另外,沈万三对读书人也格外器重,其深知教书育人和学问修养的重要意义。他更希望自己的子女们将来都有很高的学问、修养,能够在复杂的商界做一番事业。从此可知,其不但尊重知识,更注重家风、家教的培养和传承,其眼界之高远已足胜当今很多业内人士了。


值得一提的是,其还专门邀请私塾先生王行为自家塾师(即家庭教师)。于是,王来到周庄,设馆于银子浜②。王行教书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万三先生当时给他的报酬是黄金一镒,在当时为二十两或二十四两,这样的酬劳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那都是相当惊人的。


说到这个王行,他虽是元末明初民间一位教书先生(古代的教书先生较之当时取得功名者,其社会地位是很低的)。但这个人很了不得,年少时便天赋异常,通晓“经史百子”诸书。其十七八岁就开始同当地文人雅士交往,并在苏州城北齐门设立私塾。元末明初的著名文人高启、燕王朱棣起兵谋划者(靖难之役)姚广孝等人都是他的好友——而能和姚广孝成为朋友的人,那定是很不简单的。


1000.png


ΔΔ 永乐大帝影视剧照(网络)


事业、家道不衰之秘


万三先生早年就与其师父张三丰在秦淮一带相识,交往期间,其深得祖师指点,深知豪宅、财宝等都是有形的财富,终有耗尽之日。唯有良好的人品修养、功行阴德、知识学问、技艺本领和持久的家风熏陶、传承才是家族兴旺、事业常盛不衰的基石。


而现今一些企业家,和人喝茶聊天常会很自豪地道:“你看这是我的公司,占地多少亩,有多少德国、美国先进设备,但鲜有人会提及自己有何德能可以吸引多少品德兼备的优秀人才。要么,就提公司有多少高学历的从业者,很少有企业家能像任正非、稻盛一样畅谈些践行企业文化的亲身体会,旁观者也难从他们身上沐浴到一些人文的宝贵修养和管理智慧。


有些人可能会反驳:“沈万三后来不是被朱元璋发配到云贵,整个家族先后遭到至少三次大规模清算,家破人亡而就此衰败了吗?”


ΔΔ 安顺天龙屯堡,600年前军屯文化与智慧


天龙屯堡的秘密


那些都是历史事实不假,但万三先生的后裔,直到今天仍在一些地方以修身、经商为业,兴旺发达者代代不乏其人——又以各种极为低调的身份存在。其中,又以贵州天龙屯堡的沈氏后人为代表。


而天龙屯堡不仅是万三先生后裔在贵州的重要落脚点之一,更是明初江淮正统汉文化在黔中地区的重要传承、演变和繁衍之地。该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不可复制、替代和唯一性的特征,更被一些人类历史学家称为“明代生活的活化石”。从天龙屯堡汉文化保留情况来看,万三先生及其后人对于汉文化传承的重视和贡献意义可见一斑。


之前,有位家住天龙屯堡附近的老师来太极宫参加初五财神道场时跟我提到过沈万三及其后人。他有点半开玩笑说:“若论人品修养,论经商做事业,沈家那些人可厉害着呢,谁比得过他们?有机会我一定带你到那边‘见识见识’。”


rBLkBluDsouATkOGAAPfblGDk9A544_740x350_00.jpg


江南文化、技艺入云贵


上述文化细节其实都是万三先生卓越商业思维留给子孙后代的重要表现。其商道思想还为云南王沐英理财大西南,发展当地经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期间,其更为云贵引入了不少手工技艺能手和先进、宝贵的农耕、织造和生产技术。


比如用于织布、染色的蜡染技术,现江南地区,这些技艺基本都已失传。一些做传统古风染色、服装设计的业内人士若想学,那只能到云贵的一些乡村、寨子里去学了。


1126202413_15940235721611n.jpg



说到此处,前段时间,曾就有位浙江做传统旗袍的资深人士,通过好几道途径打听,问能不能在黔南找到几位会明代刺绣技艺的师傅(特指某些关键制作技艺)。


而关于辣椒种植、腌制技术。大家不要小瞧了辣椒,没有它就没有现在的老干妈、四川火锅的份。要知道,辣椒在当时是极重要的战略物资,它可以代替盐来使用,特别是在军队守城时,其战略物资价值更为突出。


就辣椒的使用,人们在腌制辣椒时,辣椒的卤汁可多次分坛使用,且没有毒性。与之相反,若用咸菜来腌制,那是不能分坛的,因为腌制过的盐菜卤汁是有毒的,以前有一些老百姓不懂这个道理,因此中毒而亡的不在少数。


话说回来,辣椒是哪里来的?中国原来没有辣椒的,是万三先生当年通过远洋贸易中引进的。(有更多中华商圣沈万三专文,精彩待续……)


31b7f928d71749cea38bb71bdeadc721.JPG

ΔΔ 先于郑和下西洋,沈万三远洋贸易图(网络)


撰文:道海浮游 | 审核:燕子

参考文献:

1、南京明史学家、民俗专家、人文摄影师刘栋先生讲述《沈万三传奇》

2、《学术丨白颖 陈涛:从南京中华门外砖构穹窿顶浴室看元、 明时期东西方建筑文化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平台无关。


2022年正月初五太极宫财神道场预报名

VVV



财神法会预约报名-压缩图 (105).jpg


注:

①即扎西刘中国民俗专家、明史研究人、资深人文摄影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②明弘治11年由其五世孙沈延礼率子沈博及女沈琼莲将沈万三遗骨从福泉山迁葬江苏周庄银子浜,名水底墓。民间传说,银子浜的尽头有水一泓,下通泉源,旱岁不枯。水下有一个古墓,非常坚固,里面埋葬着沈万三的灵柩。


后序

在黔南地区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而进入“扶贫攻坚”的重要时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双重、持续推进和经营对于一个国家、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往今来,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往往与相关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我们希望,通过对“沈万三文化”的相关历史、传说的挖掘、整理,去探秘和寻找万三先生当年的诸多人生轨迹、学习其独特的精神、思维理念。从其致富智慧和坚毅不屈的开拓精神中汲取可贵的人文营养,并以此精神力量为黔南山区同胞提供可借鉴的超越物质财富本身的内涵。


ΔΔ 到贵州的天龙屯堡感受明代遗风:见沈万三故居



首页                   简介                宗教政策信息                  新闻中心                   太极宫事务
  联系电话:0854-2220198    13872795898                 联系邮箱:352212527@qq.com                                 联系地址: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金山街道南街村太极宫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黔(2022)0000004